記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大地測量隊
有這樣一支隊伍,61年來堅持用雙腳丈量祖國的大地、用科學儀器測繪壯美山河。他們32次深入西藏無人區,28次進駐內蒙古荒原,37次踏入新疆腹地,徒步行程570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1400多圈。
這支隊伍,幾代人薪火相傳,甘當拓荒牛,先后六測珠峰、兩下南極,承擔并參與完成了2000重力網、西部無人區測圖、海島礁測繪、汶川災后重建測繪……他們,用熱血和生命量天測地。
這支隊伍,就是曾被國務院授予“功績卓著、無私奉獻的英雄測繪大隊”榮譽稱號的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大地測量隊。
今年是1975年我國自主完成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40周年。近日,參加過我國自主珠峰測高的國測一大隊6位老隊員、老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表示將牢記黨員使命,保持勇攀高峰的精神,繼續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貢獻余熱。
是什么讓這些科技工作者甘愿堅守在平凡的崗位,用生命全部的能量丈量祖國山河,為國家建設甘當鋪路石?讓我們走近這支英雄的測繪大隊。
開路先鋒——填補神州大地測繪空白鍛造團隊之魂
“經天緯地,開路先鋒”,這是測繪事業的寫照。這項鮮為人知的工作,基礎卻十分重要,從國家的發展規劃到每一項建設工程,都需要測繪工作者繪制精確的地理坐標。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興,國防和經濟建設急需測繪依據,而舊中國留下的測繪基礎非常薄弱。為盡快改變這一局面,1954年國測一大隊在西安成立。
珠穆朗瑪峰,地球之巔。新中國成立初期珠峰的相關數據被外國“測量”壟斷,我國版圖上的這一制高點也只有使用他們的數據。國家提出“精確測量珠峰高度,繪制珠峰地區地形圖”。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就落在了成立不久的國測一大隊肩上。
1966年、1968年、1975年,國測一大隊三次挺進珠峰地區。特別是 1975年,8名隊員聯合軍測、登山隊向珠峰頂峰發起沖擊。
“珠峰地區環境極為險惡,那時的裝備保障條件十分簡陋,我們每人身負四五十斤重的儀器,還要攀懸崖爬冰山,避冰縫躲雪崩,十分艱苦,但沒有一個人提出后撤。”當年的隊員之一、如今76歲高齡的郁期青回憶。
在海拔6120米高度做珠峰測量大氣折光試驗時,他們中有4人患了“高山厭食癥”,頭痛惡心,4人8天僅吃了1斤多大米、一點點煉乳。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郁期青現在還清晰記得,在完成7050米珠峰天險北坳的重力測量后,自己因長期疲勞抵抗力下降,出現肺水腫,被緊急送往日喀則野戰醫院搶救40多天。36歲的他體重由原來的70公斤降到35公斤,牙齒幾乎掉光。
隊員們在生命禁區奮戰80多天,終將測量覘標牢牢矗立于珠峰之巔。1975年7月23日,中國向世界宣布珠峰海拔高度為8848.13米。這個精確的“中國高度”,迅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全世界的承認。
時隔30年后的2005年,由于地殼運動、氣候變化等導致珠峰高程發生變化,國測一大隊再次承擔了測量珠峰的任務。參與的隊員換了一批年輕人,裝備設備比過去,但一樣要面臨惡劣的環境,不可預知的危險。
隊員白天忍著缺氧頭痛堅持作業,晚上蜷縮在零下30攝氏度的帳篷里。為了操作儀器,隊員任秀波、柏華崗冒著失去雙手的危險,在零下40攝氏度的空氣中脫掉了手套,史無前例地把重力測量推進到了海拔7790米的高度。
就是靠著這樣“不要命”的勁頭,隊員們僅用1個多月時間就在青藏高原布下了覆蓋30多萬平方公里的監測網,在珠峰腳下布設6個交會點位,并于5月22日成功進行珠峰登頂測量。2005年10月9日,珠穆朗瑪峰的新高程數據8844.43米向世界公布。
61年來,國測一大隊承擔了一大批高原、荒原、大漠地區的國家基礎測繪任務。測繪隊員們常年在高寒缺氧、風云莫測的土地上負重攀登、艱苦跋涉,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一次又一次填補了祖國大地的測繪空白。
薪火相傳——用生命、青春、熱血熔鑄對黨和國家的忠誠
國測一大隊是一支能打硬仗、打勝仗的英雄團隊,他們用生命鑄就了“測繪精神”——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
隊員吳昭璞于1960年在新疆南湖戈壁作業時遭遇斷水斷糧,他把僅剩的一點點水交給隊友讓他們撤離,自己一個人留下來看守儀器和資料。
3天后,隊友從200公里外水源地趕回來,眼前情景慘不忍睹:牙膏吃光了,墨水喝干了,身高1.7米的吳昭璞已干癟不足4尺,口含黃沙十指深深插進沙土,然而,儀器被他的衣服捂得嚴嚴實實,資料保護得整整齊齊……
吳昭璞犧牲16年后,他的兒子吳永安又成為國測一大隊的一員,而且次野外作業就來到了父親犧牲的南湖戈壁。他尋找父親墳墓卻找不到,只見很多無名墳頭。于是他拿出一壺清水,每個墳頭灑上一點,大哭一場,然后擦干眼淚繼續工作。
61年來,在野外作業時因遭遇墜江、車禍、疾病、饑餓、冰凍、落入雪窟、遭遇雷擊等不幸,國測一大隊共有46名隊員為國家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的遺骨,大多數永遠地留在了荒野測區,連塊墓碑都沒法安置。
這是一群普通人,這個職業收入并不豐厚,是什么讓他們放棄了城市里安逸的生活,選擇了艱難的旅途,甘愿年均11個月在野外作業?
“不是我們想吃苦,想過苦行僧一樣的生活,而是特殊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我們不怕犧牲,否則無法完成任務。”國測一大隊黨委書記劉鍵說,“沒有一點吃苦精神,沒有一點拼搏精神,沒有一點奉獻精神,我們就無法在測繪事業上立足。”
郁期青在國測一大隊一干40年。在他看來,對事業的忠誠始終流淌在每個測繪隊員的血脈之中,“這工作國家需要,我們不干,那讓誰干?國家把我放在這個崗位上,我就要把事情做好。”
時代在變,國測一大隊也在變:跟蹤世界新的科技手段,更新科技裝備,改革管理機制,同時大力提倡和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自1989年到今的20多年里,國測一大隊極少再發生隊員犧牲殉職的情況。
如今,一批批測繪隊員們繼續奔波在崇山峻嶺、大漠戈壁、原始森林、五湖四海,而國測一大隊堅守的品質始終沒有改變——黨員干部沖在前面的習慣沒變,“傳幫帶”的傳統沒變,團隊協作的精神沒變,嚴謹踏實的作風沒變,甘于奉獻的品格沒變……
心存信仰,無私無畏。國測一大隊的隊員,心里都裝著一個信仰:忠于黨和人民、為國測繪、無私奉獻。
有了這樣的信仰,無論再大的艱險,再大的犧牲,才能等閑視之;無論是榮譽等身,還是數十載默默無聞,才能泰然處之;無論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寂寞的戈壁荒野,都能給身體和心靈安一個家。
尖兵鐵旅——為經濟社會發展開拓進取勇于擔當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基礎測繪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座座水利樞紐拔地而起,勘探隊在荒漠峻嶺里尋找礦藏,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新農村建設規劃藍圖……這些都需要精確的測繪成果提供依據。
盡管測繪技術裝備有了很大改善,但測繪工作者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一代代測繪隊員沿著老一輩測繪人的足跡,踏平了一座座高山,穿過了一片片戈壁。
在我國西部,一直有約2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沒有1:5萬地形圖,這一空缺嚴重制約了西部大開發的進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從2006年起,用5年時間開展了西部測圖重大專項工程。
青藏高原西部的C1測區,平均海拔高度5000米,天氣詭譎多變;B12區域位于昆侖山腳下,深入無人區域500多公里,到處是沼澤與草地;C2區域位于川藏交界,包括當時全國不通公路的墨脫縣;塔里木西部B區域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200多公里……這些危險、困難的測繪任務自然交給了“過硬的”國測一大隊。
2007年到2009年,國測一大隊累計投入人員90人,車輛近40臺,圓滿完成了任務區的測量任務,共完成控制點、檢查點46個,531幅1:5萬圖幅地表覆蓋圖。
以水準測量組為例,根據技術要求,他們扶著標尺和儀器徒步前進,以30米為一段,每公里誤差不能超過1毫米,每天多行進10公里,因為到今世界上沒有更省力的辦法。
高寒缺氧、山高路險、洪水猛獸、雪崩雷擊、地溫70攝氏度的沙漠、零下40攝氏度的冰川,對他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危險總是相伴,甚到死亡也并不遙遠。
作為國家測繪事業的一支尖兵鐵旅,61年來,國測一大隊累計完成國家各等級三角測量1萬余點,建造測量覘標10萬多座,累計實施各等級水準測量20多萬公里,建設等級GNSS測量點2萬多座,重力點超過2萬個,提供各種測量數據5000多萬組,得出了近半個中國的大地測量控制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只步為尺測乾坤,丹心一片繪社稷。
這,就是英雄的國測一大隊!
相關資訊
同類文章排行
- 習近平出席建成暨開通儀式并宣布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 新浪財經:北斗效能升級,廣州南方衛星導航加速北斗產業布局
- 李朋德:聚焦智慧社會新需求,地信產業發展
- 中國測繪報:創新為 應用為本
- 關于印發《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總體方案》的通知
-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推薦的一項測繪專利獲獎
- 北斗系統開通五周年:服務覆蓋200余個國家和地區
- 2017年全球GNSS芯片市場會是什么樣子?
- 新測繪法將著力推動地理信息產業升級
- 中國北斗導航精度未來將達毫米級
最新資訊文章
- 遙感衛星影像技術及應用交流會成功舉辦
- 南方測繪與新疆天山職業技術大學校企合作簽約儀式舉行
- 千人齊聚線上說明會,1+X證書助力測繪職教新發展
- 第七屆普適定位、室內導航與基于位置服務國際會議順利舉辦
- 南方測繪助力廣東全省CORS網北斗升級
- “新測繪 新融合 新跨越”南方測繪用戶大會-福建站
- 南方測繪“測繪教育專題論壇”重慶站線上順利召開
- 0.5″高精度測量機器人丨你沒見過的“測繪特種兵”
- 南方測繪集團2022年初管理工作會議召開
- 2021年南方測繪年度十大新聞
- 新型基礎測繪西安試點取得階段性成績,南方測繪收到感謝信
- 新業態 新挑戰 新發展丨南方測繪集團總部2021年會舉行
- 南方測繪時空大數據中心落成揭牌
- 南方普適型地災監測設備獲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認可
- 邁上新臺階丨建筑遺產數字化保護專業委員會成立,南方測繪擔任重要職務